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不久前,我们曾经潜入“网课爆破群”,对“爆破”网课的现象做了报道。没有人想到,仅仅半个月之后,就有一位老师在网课直播被“爆破”后不久猝然离世。无论两者之间是否有直接关联,这条令人心痛的消息都让我感到难过。

当事人微博
我已经很久没有点开那几个“网课爆破群”了,毕竟在那里潜水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如果不是为了报道,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接触到这个群体。想进入他们的群聊,我必须要装出“自己人”的样子来发送申请或者回答提问。这让我不得不运用不多的经验,猜测一个2022年的中学生会操一口怎样的网络语言。好在我的伪装还算成功。进群后的半个多月里,我每天都会专门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聊了什么。陌生的语言体系,再加上繁复的边框和华丽的字体,大大减缓了我的信息获取速度,甚至有时需要查查资料才能明白群里正在聊的内容。
内容非常丰富——从跟女朋友分手,到抱怨班上同学,如果忽略不时更新的网课信息,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班级群聊。能影响他们喜怒哀乐的,也无非是过年发了多少压岁钱、游戏排位赢了几把,以及周末会不会补课。这与这次事件中很多人的推断不同。拥有高超技术、组织分工明确的“黑客”实际上并不存在。
“爆破手”们的动机简单又极具恶意:就是为了“爽”。而怎样才能“爽”,“爆破手”们的看法实际上并不一样。就“爆破”的方法来说,有人觉得“爽”的点在于玩梗。让严肃的课堂上出现毫不相关的电竞选手头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猪猪侠”,是一件颇具无厘头风格的恶搞奇观。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最早的那一批“梦泪”网课“爆破者”的初衷:观看一场可互动的大型鬼畜视频直播。

线下“爆破”
但“网课爆破”作为一项破坏性的技术(这样说或许有点高抬它),很快就不再专属于玩梗的乐子人。随着那些“爆破”视频在网上传播,很多人意识到,原来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进入课堂。此时再加入其中的,就不仅仅是只想搞笑的“梗小鬼”了。借助入侵的机会来辱骂老师,成为了“网课爆破”新的内容。
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我在群里看到一位东北大哥,有着显然不属于中学生的声线。他就对梦泪和猪猪侠没有任何兴趣,甚至不屑于其他“爆破手”播放梦泪视频的行为。这位大哥多次在群里表达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痛恨:势利眼、见人下菜、见钱眼开。他来“爆破”,就是决心用自己手里的麦克风,直接惩治这些“缺德的班主任”。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但他心中的不满显然积压已久。玩梗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大哥在群里的发言
在我潜伏的半个多月里,这几种声音在“爆破群”里交替出现。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动机来到这个群里,等待着同一个机会,进入到陌生的课堂。一阵嘈杂过后,剩下的只有茫然无措的老师,以及许多段迅速传开的视频。一节课被毁掉了,只有一些匿名者得到了些许低级快感。
点开今天的当事人发出的录屏,依然是熟悉的音乐和头像。我曾经在那篇文章中不厌其烦地试图讲明这个“梗”的来历:梦泪是谁?这张图从何而来?爆破手们又为何会选择这首意大利舞曲?我始终觉得,不把这些东西讲清楚,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件事。但另一方面,说清了这些东西,也并不意味着就搞清了全貌。事情已经离开了它的起源,在昼夜不停的合流和分化中衍生出复杂迷离的样貌。无论在最开始,它是不是仅仅起源于几个学生的恶作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受到可怕伤害的是仍然愿意尊重课堂的师生们。
我的母亲也是一名中学教师。傍晚时分,她给我发来消息,问我吃饭了没有。我问她有没有看到今天的新闻,我妈告诉我,今天她们学校里都在讨论这件事,老师们人人自危。我听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月前,刚一了解到网课爆破的时候,我就跟我妈打电话嘱咐她,被爆破了就立刻结束网课,别去花时间处理,别给他们继续捣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别因为这种事生气。
当时我妈在电话那头连连答应,表示自己早就不跟学生怄气了。但我知道,没有一位还愿意为自己的职业付出的老师,在面对这种事的时候能不感到愤怒和委屈。我也知道,让她“不要生气”的话听起来不仅空洞,还暗藏着对真正问题的逃避。对于那些还需要上网课的人来说,“不要生气”不是一句解决问题的回答。负责任的老师从不愿抛下课堂,愿意求知的学生也不想浪费学习的机会。

钉钉方面的回应
如果上网课成为了一种必要,那更加必要的就是维护这个虚拟课堂的安全。无论从平台还是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技术监管在此时都没有理由再继续缺位下去。腾讯会议在此前推出的“一键暂停”功能是个有效的动作,但这仍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所言,网课教师的技术不足、网课平台的易于控制以及网课学生的心理失衡,综合导致了这类事件的出现。要解决这个只属于我们时代的问题,需要拿出系统性的治理方案。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我们这一生或许都无法离开地球
但难道我们就不能以自己的方式
接近、认识甚至触摸
地球以外的宇宙了吗
刘博洋的答案是否定的
从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
刘博洋又在
西澳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
取得天体物理博士学位
不过之后,他没有进入科研单位
而是成了一名科普创作者
他写科普文章
也在抖音和西瓜视频上做科普内容

刘博洋科普作品入围金秒奖最佳科学科普类中视频
今年8月
他利用自己编辑的
光学识别追踪程序
拍摄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
最清晰的“土”字型中国空间站影像
在自己的科普账号上
刘博洋以自己的方式
建造出了一艘搭载普通人的宇宙飞船——
在他看来,这些微小的旅行
或许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
但它依然意义非凡
做科研还是做科普?
高中时,刘博洋加入校天文社
他得以有机会跟随市级天文协会
一同到野外考察
那是第一次
刘博洋用他们的镜头看到了银河
他回忆:“深深浅浅的星链就像一条溪流
充满了像绒毛一样细腻的质感
有的亮一些,有的暗一些
它们都是很遥远的恒星啊
看到它们那一瞬间
你的眼睛里
又瞬间充盈了无数的细节”

刘博洋的摄影作品《彩月》。他将月面图像与月面元素分布相比较,红色、蓝色区域与富铁、富钛区域高度匹配。
2007年,刘博洋
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
出于从高中起就对天文学会建立的情怀
刘博洋加入北大天文社“青年天文学会”
开始面向校内外同学做科普
到了2020年8月底
刘博洋提交了博士论文
此时的他做科普
得到了不少人很认可
最终他选择了从事天文科普工作
“希望能播撒热爱天文的种子
让更多人去看看满天星光”
今年3月,刘博洋正式开始
做抖音和西瓜视频账号
他将自己称为天文老博士
同时将自己的内容戏称为“天文八卦学”

科学其实并不遥远
“最远的星星距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天眼怎么找外星信号?”
“上天拍的月亮怎么这么扁?”
刘博洋的账号里
既有这些“平易近人”的知识点
也有不少对天文学最新研究的解读
对于刘博洋而言
这样的“翻译”就好比
给普通人建造通往外太空的台阶
而科普的痛点与难点都在于
这台阶的密度与高度不容易把握

刘博洋说,
看一个科学家是否
彻底理解了自己的研究
很重要的衡量指标是
看他能否在30秒内深入浅出地讲出来
而既然学界对科学家有这样的要求
反过来也证明了科学其实并不遥远
“它是可以被普通人去理解
它只是需要工具”
为中国空间站拍“写真”
今年是中国空间站密集建设的一年
刘博洋想实现
中国人记录自己空间站的愿望
如今回忆
那的确是一段“爆肝”的旅程——
自3月18日决定自主开发程序起
刘博洋便开始了没日没夜写程序的日子:
熬夜到早上五六点
中午起床后调试设备
傍晚空间站过境时去户外实测
晚上继续熬夜修改
经历多次失败、反复修正之后
4月20日凌晨四点
当中国空间站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
穿过河北衡水郊外的长空时
刘博洋终于拍到了清晰的画面

这些细节,就像一个个微型纪录片
储存在刘博洋的账号上
电脑在最关键时刻死机,他会懊恼
抓住不可复制的瞬间拍下了画面
他会挥拳庆祝
……
这也是刘博洋希望观众看到的
不仅有最终结果
也有天文人的情感

△刘博洋和团队在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旁展示拍到的中国空间站。
星河闪耀
光落在刘博洋眼中
恰如他对天文的热爱般璀璨
他说:“知道宇宙是什么样
然后去活一辈子,
与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
然后浑浑噩噩地活,截然不同”
他希望
“用更多方式探索星空
把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故事
讲给每个人”
0 评论